多诊识脉 恒于临证!成医师承教育跟师实践一手干货来了!
发布者: 成都医学院教务处 发布时间:2021年09月27日 浏览量:
2020年,成都医学院迎来了首届中医学弟子,学校立足于“传承精华、守正创新”的核心思想,积极开展“院校教育+师承教育”为一体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。其中,师承教育培养周期为四年、分学期进行,包含《师承教育Ⅰ-Ⅷ》八门课程,以“诵、解、别、明、彰”为法。主要学习内容为传统文化、中医药典籍、跟师临诊,具体培养计划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。
随着2021年暑假的如期而至,拜师后弟子们的跟师实践开始了,让我们看看他们在其中都收获些什么呢?
一、学生跟师实践心得
迈入临床,感医之责任—2020级中医学廖雨
在为期半个月的见习实践中,我了解到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职责,学会了如何进行预诊分诊,更重要的学会了在预诊分诊中如何和患者进行交流,帮助患者们缓解他们心中焦躁的情绪;并且学会了如何刺穿,如何包扎伤口等技能。这知识打破了我的固有思维,真是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
此次实践更让我体会到了中医需要心法与顿悟,只有对理论和技能不断慢慢的积累,才会达到临床的质变。当然,感触最深的还是卫生服务站医生对于患者的态度,他们的耐心讲解与尽心付出,让我真实领会裴一中在《音医•序》中所说:“学不贯今古,识不通天人,才不近仙,心不近佛者,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,断不可作医以误世!”,告诫我们为医者,要仁心仁术、德艺双馨。
实践出真知,磨练长才干—2020级中医学杨彧淼
这次暑假跟师实践让我深深领悟的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,尤其是关于“望闻问切,四诊合参”的锻炼,其不是现代医学“一照一查”可以取代的“高级技术”,是历经几千年实践沉淀下来的“真知”,必须将专业知识与病症结合起来,同时还要掌握与患者的交流技巧。正如《难经》所谓“望而知之谓之神,闻而知之谓之圣,问而知之谓之工,切而知之谓之工巧”,这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“神圣工巧”,只有通过临床跟师实践,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才能掌握。
在跟师途中,我也遇到了许多实战案例,如“治小儿外感热病,看舌之后必察咽喉”,咽喉红而干,为阴虚;不红不肿,为阳虚等等。尤其体会到问诊在临床的重要性,需,有主有次,有取有舍,非常考验医师的理论水平、临床功底与交流能力,我还应该多多学习锻炼。
传承师承文化,见习康复治疗—2020级中医学沈小雨
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“。师承文化是对传统文化中精华的继承,也是开拓创新的基石。2021年7-8月,在导师钟建国主任医师的带领下,我与其他两名师承弟子孙昌浩、张春英在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康复中心完成了暑期跟师实践。见习过程中,导师详细地讲授了脑瘫康复的整个流程,训练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,并强调作为一名医生,精炼医学技术是本分,提高医疗道德是原则,仁心仁术是毕生追求。
这次暑假见习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医学技巧,在病患的笑容中领会中医学的魅力,充分展示了“师带徒”这种师承文化的优良传统。“师带徒,以身作则”,留下的不仅是经验,更是文化与传承,导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,让我们更深地领会了“医学贵精,不精则害人匪细”“常修从医之德,常怀律己之心”,不仅要求技术手段上面不断提升,还要注重自己医德医风的培养。
二、跟师实践效果总结
经过暑期跟师实践,师承弟子们普遍感悟到了作为一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。晋•杨泉言“夫医者,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;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;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”。中医学之绵绵沛沛,江河长流,师承之教,功莫大焉。跟师实践启蒙了弟子们的中医学思维,提升其对中医学的兴趣,使其领悟到中医学问诊方法和技巧与西医的差别及“爱患如己,以患为师”的医者风范。跟师实践让弟子们全面了解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,意识到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;明确了中医学学习方法,为其培养终身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(教务处 杨琴)
上一条: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学校召开首届中医学专业师承教育师生座谈会 下一条:学生教学信息中心举办“岁月如歌,感念师恩”教师节主题活动